在居民主动卸杠杆、增存款的长期规划里,在资金成本走降、银行业机构让利降息的大浪潮里,小贷公司的大清退还在继续。
央行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428家,较上年末的5500家减少了72家(说明:由于批准设立与正式营业并具备报数条件之间存在时滞,央行统计口径的小贷公司数量与各地公布的小贷公司批准设立数量有差别);贷款余额7581亿元,上半年减少100亿元,但二季度环比止跌。
加速退场的小贷公司,正在迎来更加审慎趋严的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剑指业务经营、公司治理、关联交易、风险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重要方面,促进小贷公司规范稳健经营。
余额连跌九个季度,今年二季度企稳
拉长观察区间,小贷公司数量这六年来一直在急剧减少。时间倒退回2018年3月末,全国小贷数量是8471家,较峰值的8910家(2015年末)已经有所下降,但这一阶段(2015年末—2018年3月末)主要是一些“空壳”公司的必然宿命,注册得快消亡得也快。
从2018年3月末至今,众多经营正常的小贷机构或主动或被动关停,则是互联网线上消费金融产品大行其道、互联网整合头部小贷公司整合小贷牌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意识清理整顿当地小贷机构、居民主动降杠杆等因素交织形成的局面。
先来看贷款余额:将观察区间拉回近三年,会发现小贷机构贷款余额的压降是在加速的。
分时段来看,2022年末小贷公司的贷款余额为9086亿元,当年全年减少337亿元;而2023年末,小贷公司的贷款余额7629亿元,全年减少了1478亿元。也就是说,2023年减少的贷款余额是2022年的4.39倍。
小贷机构贷款余额的拐点发生在2022年3月末,该时点的贷款余额是9330亿元,当年一季度减少了92亿元。从这个时点开始至今年一季度末,小贷机构的贷款余额连续9个季度减少:从2022年初的9415亿元降至今年一季度末的7580亿元,一共减少了1835亿元。
到了今年二季度,小贷机构的贷款余额暂时止跌,甚至较一季度末的7580亿元增加了1亿元至7581亿元。
再来看小贷机构数量:2022年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5958家,比2021年末(6453家)减少了495家;而2023年末,小贷公司的数量是5500家,较2022年末减少了458家。
加上今年上半年减少的72家,2022年初至今,小贷公司一共出清了1025家至5428家。
观察一个行业的兴衰离不开宏观背景:这两年居民越来越不爱借钱了,甚至都开始卸杠杆了。
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有几个口径的数据都可以直观看出,今年以来居民加杠杆的意愿和举措并未重燃。央行存款性公司概况中,住户存款家庭存款由今年1月末的139.52万亿元升至7月末的145.93万亿元。
此外,央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数据显示,住户贷款项下短期消费贷款从今年一月末的10.4万亿元,下降至7月末的9.9万亿元;中长期消费贷款由47.91万亿元,下降至7月末的47.77万亿元。
迎来全方位趋严监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近日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份意见稿,囊括了对小贷公司的业务经营、公司治理、关联交易、风险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重要方面,针对不当营销、违规收费、出租出借牌照等经营乱象细化监管规则。逾5000家存量小贷公司,正在迎来全方位趋严的监管。
首先是加强对小贷公司业务集中度的监管约束: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对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对同一借款人及其关联方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5%。网络小贷公司对单户用于消费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对单户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1000万元。
其次是列明禁止性行为:严禁小贷公司出租出借牌照,不得使用合作机构的预存保证金等资金放贷,不得与无放贷资质的机构开展联合贷款,不得向无放贷资质的机构转让信贷资产。
再次是对小贷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允许规模较小或者股东人数较少的小贷公司适当简化公司组织机构;明确资产风险分类要求,规定将逾期90天及以上的贷款划分为不良贷款;针对网络小贷公司,强调使用独立的业务系统,并应满足全流程线上操作、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符合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等条件。
最后强调消保重要性:对小贷公司信息披露、风险提示、营销宣传、客户信息采集使用等行为作出规范,禁止小贷公司捆绑销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将贷款列为支付结算的默认选项、诱导过度负债和多头借贷、以违法或不正当手段催收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