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反复开挖是一个老问题,却迟迟得不到根本解决,使“马路拉链”问题长期存在。最近,重庆、云南昆明、广东佛山、浙江嘉兴等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反映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问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从各地的回应来看,之所以反复开挖、施工,在于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地下管线分属不同运营主体,涉及水务、住建、交运、交警、绿化、消防等不同政府部门,由于规划、建设与维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和业务不协同,导致“马路拉链”问题持续发生。这既造成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影响城市交通出行和美观,也带来严重的噪音污染和安全隐患。
但正如网友留言反映的,“一年天然气,一年给排水,一年电缆光缆”,为什么每一年都要开挖?真没办法解决问题?
相对来说,近些年来相关问题逐步减少,但是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既有历史欠账和遗留问题,也有城镇化进程、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新问题,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城市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特别是要“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这其实为当下的城市治理指明了方向。
下水道等看不见的地下管网,被称为一座城市的良心,因为它们关乎城市安全与生活品质,但是常常因为不易看见而不受重视。一些地方受政绩驱动,往往热衷于“大兴土木”,重视可视性强的道路桥梁、楼堂馆所、高楼大厦等标志性建筑,而对地下管网等可视性不高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缺乏关注和投入。这样一种狭隘而短视的政绩观,使地下管网建设维护的欠账和短板突出,也使道路反复开挖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不少管线建设缺乏长期主义,往往注重招投标和建设环节的低成本,而忽视了管线维护更新可能带来的高代价。扭转地方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通过加强地下管网建设维护方面的绩效考核,使他们更加重视看不见的“潜绩”,是解决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问题的关键所在。
此外,水电气暖网等市政公用事业,与基础设施领域的相关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进而也带来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问题。当前,城市管理普遍奉行属地管理原则,特别是涉及城市安全的问题,往往是领导干部问责的关键领域,也备受各地政府重视。但是属地管理也导致各个地区和部门“自扫门前雪”,甚至在地下管网维护时“以邻为壑”。
因此,城市治理要从部门本位主义转向以人民为中心,使城市治理更加智慧、高效和韧性。这意味着,要切实解决城市道路反复开挖这样跨部门、跨层级和跨区域的复杂问题,推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的跨界协同。
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智慧城市建设要赋能地下管网建设维护,使其更加数字化、整体化和智慧化。要建立城市地下管网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使地下管线的方位、规格、寿命、隐患等关键数据能够实现跨部门共享,全链条管理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与维护。
对于存量土地涉及的地下管线建设维护问题,要摸清底数并更新数据,使看不见的地下管线逐步数据化,为智慧管理提供条件。在增量土地开发时,要强化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与建设,避免地下管线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彻底解决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问题。
当前,各级政府都在涉及企业和个人的政务服务事项中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解决跨部门协同问题,提高群众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在地下管线建设维护方面也应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来彻底破解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问题。
无论是代表委员和市民提出的建议,还是多地政府出台的政策,都在着力破解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问题。在地方探索和创新的基础上,也需要更多顶层设计,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从制度上解决“马路拉链”问题,还城市应有的稳定、畅通与平静。(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