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徙,是一幅自然界美妙的画卷,一个对归来的承诺,一种对生命的礼赞。
每年全世界都有数以亿计的候鸟,在相隔数千甚至上万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成为世界生命网络和全球生物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九大候鸟迁飞区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是物种承载量最大的一条迁徙通道。漫漫路途,多数鸟类无法一口气抵达目的地,我国的长江口、苏北滩涂、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滩涂、鸭绿江口等都成了鸟类中途停歇的重要 " 驿站 "。
7 月 26 日,第四十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等 5 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多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政府、科研人员、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为保护候鸟栖息地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老铁山上的 " 护飞队 "
" 破万了!新纪录!" 猛禽监测志愿者们振臂高呼。
起初还只是零散的小群,几十分钟内,山头上蜂鹰数量骤增,迅速集结成群,盘旋升空,以极快的速度从志愿者们的头顶上飞越渤海海峡。
9 月 23 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季猛禽监测单日记录猛禽 11175 只,打破了老铁山 2023 年 9 月 22 日 7561 只的单日最高纪录。
辽宁大连旅顺口区西部的老铁山,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其西北方有一座面积仅 73 公顷的蛇岛,岛上生存着近 2 万条单一种类的蛇岛蝮蛇。
" 蛇岛—老铁山为迁徙猛禽提供了足量的食物,同时这条空中走廊是候鸟飞越渤海海峡距离最短的通道,因此成为大量猛禽南迁越冬的首选路线。"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说。
望着猛禽竞空、万翼翱翔的壮观景象,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林希震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老铁山地区自古以来有捕鸟、贩鸟、食鸟的传统。1980 年成立保护区后,为实现 " 铁山无网 " 的工作目标,保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 保护区管理局以全员踏查的方式,让每一个人都熟悉‘家底’。" 林希震大学毕业就来到保护区,转眼已在这片山海之间守护了 25 个春秋,他和管理局全员都习惯了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山林。
拆除保护区内违建项目、与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无人机全域巡护……一张张捕鸟网被收缴、一次次保护行动大获全胜。巡护大队的队员们每日穿梭于山林之间,用磨损的鞋底和皲裂的双手守护 " 鸟栈 "。
如今,保护鸟类、爱护自然已经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这离不开保护区在宣教科普上下的功夫:走出去,到社区、进课堂;请进来,通过自然博物馆、鸟类环志站、老铁山猛禽救助中心,让更多人有了与鸟儿亲密接触的机会。
" 把这片土地上独特之美展现给公众,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保护生态,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平说。
鸭绿江口的 " 加油站 "
在辽宁丹东孤山苇场观测点,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白清泉正架起高倍单筒望远镜,对准远处的滩涂缓缓调节焦距,随后接上手机镜头捕捉清晰画面。
" 这几只在刨草根的是鸿雁,它们身后的是蛎鹬群。往这里看,这只背对我们的是黑脸琵鹭。" 白清泉介绍着,侧过身子让记者观看。手机屏幕里,各类候鸟或低头觅食,或在浅滩嬉戏,悠然自得。
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重要驿站,每年吸引数十万只候鸟在此停歇和觅食。这片湿地以其丰富的底栖动物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成为众多珍稀濒危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 每年春秋季节,我们都能看到成千上万只鸟儿飞越鸭绿江口,场面非常震撼。" 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洋说。
丹东市自 2019 年起启动申遗工作,成立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多年努力,完成了划定遗产提名地边界、编制管理规划、开展社区宣传教育、强化巡护监管以及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作。
" 鸭绿江口湿地不仅是鸟类的家园,也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我们保护这片湿地,就是在为全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刘洋说。
如今,保护区会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底栖生物调查、社会周边环境调查、保护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人类活动变化卫星遥感监测等多项科研监测工作,开放了湿地展示中心、鸟类环志站等设施。"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保护鸟类栖息地,更希望通过这种宣传方式,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刘洋补充道。
崇明东滩的 " 金哨子 "
长江入海口、上海崇明东滩,这片滩涂湿地上如今每年有百万只次候鸟过境、停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微微亮,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志小队出发了。师傅金伟国和徒弟们要赶在鸟儿觅食最活跃的时机,到滩涂上 " 布设机关 "。
为了研究鸟类迁徙情况和全球气候变化,多年来,全世界的鸟类工作者联合起来开展环志工作——在鸟儿身上安装表达特定含义的标志,方便在野外观察时定位它们的行踪,然后再重新放飞。" 就是给每只鸟做个‘身份证’,这样下次再遇到,便可以凭编码来进行候鸟迁徙规律的研究。" 金伟国介绍。
1960 年出生的金伟国是一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明 " 鸟哨 " 的传承人。作为崇明岛东滩地区农民捕鸟时用于诱鸟的一种吹奏工具," 鸟哨 " 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如今 " 捕鸟 " 变 " 护鸟 ",这门古老的技艺正在为科学研究提供助力。
头顶,一群候鸟掠过,金伟国立刻吹响了鸟哨。这只特制的竹哨是他亲手制作的,能够模拟 30 多种鸟叫。他用哨声与空中的鸟儿 " 对话 ",水鸟随着召唤纷纷落下。这个方法非常高效——最高纪录一天可以给 300 多只鸻鹬类水鸟上环志。
从 2002 年开始,持有崇明东滩 " 身份 " 的候鸟不断在全球各地被观测到,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动态。2008 年 11 月,金伟国应邀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鸟类研讨会,朋友拿来一只鸟,鸟的左腿上有上黑下白两个旗标," 这是由崇明东滩特制的标记。" 再一看标识编码,他激动地发现,这是自己放飞过的鸟儿!
走在蜿蜒的木栈道上,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候鸟群时而低飞掠过滩涂,时而跃升于蓝天之上,形成一片流动的光幕。
" 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为候鸟保留大片净土,弥足珍贵,体现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自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表示," 崇明东滩值得每一位自然工作者、科学家和普通市民共同守护,因为这是鸟类和人类和谐共生的家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