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美容和养老服务成为涉老消费纠纷的高风险领域。
10月2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通报涉老消费纠纷案件审理情况。通报指出,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健康恐慌”“容貌焦虑”等,诱导老年人非理性消费,极易产生“天价账单”。
“这几年,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越来越多,花样翻新。”北京二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葛红介绍,从2020年到现在,北京二中院审理了122件此类案件。受骗老年人年龄从60岁到90多岁都有,但60岁到70岁这个年龄段最容易“中招”。
葛红表示,此类纠纷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一是美容保健,有39件,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很多老年人被忽悠着买了天价的美容卡、保健品;二是旅游服务,有29件,经常是宣传得天花乱坠,实际行程大打折扣,或者出了问题没人管。三是日常购物,有26件,比如买些质量差、价格高的日用品、家电等;四是养老服务,有20件,主要是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不到位,或者乱收费;五是投资理财,多为承诺“保本付息”的投资理财产品引发,虽然只有8件,但金额往往巨大,而且通常和非法集资、诈骗相关联,这类案件一般是进入刑事程序处理,民事案件数量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述122起案件中,健康美容与养老服务两大领域合计占比近五成,是涉老年人消费纠纷的重点、高发区域。通报指出,不法商家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追求长寿、提升晚年生活品质的心理,利用“健康恐慌”“容貌焦虑”等,诱导老年人非理性消费。
在一起案件中,一名80岁老年人在某美容院多次充值购买高价服务。家属发现后,专门与美容院签订协议,明确约定老年人后续消费均需经家属同意。结果,该美容院仍诱导老年人又多次累计充值29万余元,不仅造成老年人巨额财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家庭关系。
法院提醒,在预付费消费模式下,涉老消费极易产生“天价账单”。商家往往以高额折扣、返利、赠品等为诱饵,诱使老年人预付巨额款项,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例如,有老年人在美容机构三个月内充值高达116万元;有老年人在保健机构九个月内花费93万元。由于服务价格不透明、消费记录混乱、商家经营不稳定等因素,老年人一旦充了值,价格就成了糊涂账,甚至店铺一夜之间关门歇业,追讨钱财困难重重。
在养老服务方面,部分商家精心设计“攻心”营销策略,专挑老年人渴望健康、惧怕孤独的弱点下手。他们利用老年人缺乏陪伴、信息渠道相对狭窄的特点,通过“认干亲”“定期上门探望”等方式拉近关系,再以健康讲座等形式精准推销产品。还有不法分子冒充社区或街道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节俭的心态,以免费清洗家电、赠送福利或上门体检为幌子,高价推销保健品或清洁产品,甚至在服务中套取个人信息、擅自操作手机转移财产。部分商家还通过非法获取的诊疗信息,打着公益旗号对老年人嘘寒问暖、普及养生知识,建立信任后再推销产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