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财政部发布2024年7月财政收支情况。
数据显示,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5663亿元,同比下降2.6%,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1.2%左右。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155463亿元,同比增长2.5%。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受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2023年基数、2023年年中出台减税降费政策减收等特殊因素以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持续下降等影响,前7个月财政收入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将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前7个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城乡社区支出保持较快增速。
对于后几个月的财政收支形势,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宏观政策落地见效,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再加上特殊因素影响逐步消退,将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支撑;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平稳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当天从财政部获悉,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总的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前7个月财政收入低位运行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5663亿元,同比下降2.6%,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1.2%左右。
分中央和地方看,1—7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745亿元,同比下降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5918亿元,同比增长0.6%。
分税收和非税收入看,1—7月,全国税收收入111240亿元,同比下降5.4%;非税收入24423亿元,同比增长12%。
从主要税种看,前7个月国内消费税、出口退税表现亮眼。其中,1—7月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5.5%,主要是卷烟、酒、成品油等消费品产销增长。1—7月出口退税12824亿元,同比增长14.6%,体现其对外贸出口增长的有力支持。此外,前7个月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增长1.8%,与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态势基本吻合。
前7个月国内增值税、同比分别下降5.2%、5.5%。其中,国内增值税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政策翘尾减收等因素影响;主要受去年年中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策翘尾减收等影响。
对于前7个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特殊因素影响外,PPI的持续下降也不可忽视。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此前曾在研报中表示,PPI是工业企业利润三因素之一,影响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155463亿元,同比增长2.5%。整体来看,今年前7个月有关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农林水等重点支出都得到较好保障。
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将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前7个月全国主要支出领域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城乡社区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分别增长4.3%、8.2%、7.2%、4.6%。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将持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落实好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的财税政策,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财政部还将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强化各级政府责任,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
证券时报记者当天从财政部了解到,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财政部指出,2023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关于“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决策部署,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多更实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空间内安排一定规模的再融资政府债券,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隐性债务等,缓释到期债务集中偿还压力,降低利息支出负担。按照“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的原则,各地立足自身努力,统筹各类资源,制定化债方案,逐项明确具体措施。
财政部明确,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
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7月,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7749亿元,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建设,发挥了专项债券资金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财政部年初预算安排,2024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为3.9万亿元,意味着年内还有超2.1万亿元限额规模。
财政部明确,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督促地方进一步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提高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预计后续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望提速,投向领域扩围可期;超长期特别国债重在“用好”,“两新”和“两重”领域资金有望加快落地。
责编:万健祎
校对:陶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